本科生去日本留学难吗?
“申请难度”和“申请是否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答主只参加过院生(硕士)的申请,所以这里仅以院生的申请情况来说明。 日本的大学里,除了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有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有明确的招收留学生比例要求外,其他私立大学的招生规模都是学校说了算的。这就意味着,哪怕同样是“出身差”“条件弱”的学生,有些同学可能正好赶上了学校的扩招政策,就可以很顺利地录取;但是也有很多人很可能刚好撞上了学校对留学生人数有严格限制的时期,即使成绩再好、日语再优,也无济于事——因为名额就那么多,先来的先得,后面的滚蛋。这就是所谓的“运气”在升学中的作用——“运气”也是“选择”的结果,不是么? 作为“与日本人同等待遇”的外国人留学生,申请日本博士课程的时候,都要经过学校教授的审查。教授们通过审查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以及学生的外语能力来对学生进行初步评价。在得到教授的“许可”后,学生们参加学校的面试,进一步提交自己的研究计划书等文档材料,最终由委员会决定是否合格。整个流程看似规范严格,但实际上还是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首先,从申请者层面来说,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哪个条件更重要或是说申请的关键所在。但大致说来,对于文科专业而言,语言能力和研究计划书的重要性不相上下,理工科则更偏重专业知识;从被申请者角度来说,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当然是优先考虑,那么接下来就要看教授的个人意向了。毕竟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申请者,如果不合一位教授的胃口的话,那也没有办法。当然,优秀的申请者大多能够找到接受自己的导师,但这个“接受”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心甘情愿呢?恐怕也很难说。
其次,虽然申请材料和书面资料很重要,但这只是“敲门砖”——真正能敲开学校大门的还是考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如果考生与教授们的研究方向相符,并且在面试的时候能够条理清晰、流畅流利地进行回答,那当然会加分不少;但如果遇到瓶颈,也别灰心。毕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努力过、争取过,就算结果不如意,至少也不会有怎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