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统计怎么样?
我本科是学统计的,研究生跨考计算机。 首先,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统计学是一个偏文、偏理论的学科。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统计,认为统计就是搞数据分析的,把统计等同于统计分析。但事实上,统计包含的内容远不止如此(如上图)。 其次,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认为学习统计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统计要求具备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而这两方面的能力要快速提升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也跟所学习的具体统计模型有关。对于像多元统计分析这种需要大量数理基础的课程,学起来肯定比较吃力,需要费很多脑细胞去认真思考。 但是,当学到后期,一些研究方法学起来反而没那么困难了,会稍微轻松一点。
再谈到就业,因为本人没毕业,所以不能给太多的建议。但是可以分享一个身边朋友的经历。 他是20届的研究生,研究生专业是生物统计。在研究生期间,他参与了导师的一个项目,用随机森林去预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他的这个项目最后成功发表在了期刊上,虽然只是作为研究生兼科研助理的身份。
由于考研热的不断升温,使得许多同学在报考时,都不免趋热避冷,选择报考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如财经、管理、法律等。而一些被称为冷门的专业,报考的人也开始逐渐增多。这样一来,一些既不是热门,也不是冷门的专业,反而变成了一种不冷不热的中间层次。统计学专业便是这样的专业。它一方面受到考研大军整体庞大所带来的影响,录取难度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它本身在很多学生眼中的冷门地位和其就业时的并不乐观使很多人在报考时犹豫。但总体来说,只要考生能够冷静分析,这个专业还是相对具有可报考性的。
该专业在连续多年硕士学科评估中均排在第11名,是一个传统的优势专业。对于报考北京大学该专业的考生而言,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其特殊的专业性质。因为北大属于文理综合性大学,且统计学专业设立在数学学院下面,所以其理科学术性非常强,对考生本身数理基础的要求也非常高,很多科目的考试都要求考生不仅做会,而且要会说清楚怎么做的。因此考生在复习中,在加深做题的训练时,一定要重视说理和证明。
此外,该专业的考研复习应试,也具有与其他专业共同的特点。
一、重视考研大纲,准确把握考研命题方向
统计学专业的考研大纲中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要求,以考查计算和分析能力为主,包括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和数字特征,随机事件的基本性质和三大概型,简单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及其性质,以及数理统计中的基本概念,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考研纲中对经济学类的要求,涉及到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另外,还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思想的认识和运用,如描述性统计,抽样,假设检验等。
考生在考试中应该特别注意一些常考的题型,如概率论中一维和二维随及变量的函数分布类型,数理统计中参数估计中的矩估计和最大似然估计等。而在经济学方面,应特别关注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运用。
二、制定合理复习计划,循序渐进稳步提高
从历年考生考研复习的情况看,很多的考生在准备时是不充分的,在制定计划时也考虑的不太周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复习过程安排不合理,突击复习
一些考生没有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平时也不看有关考研课程方面的书本,有的同学甚至连考研的哪几本书都不知道。临近考试的几个月,甚至最后几个星期才开始准备,这样很难考好。
2、学习时间计划不合理,顾此失彼
一些考生在计划考研复习时间时,没有根据自己的习惯和课程特点等来安排,如有的同学虽然知道早上背诵效果是最好的,但也硬要在晚上背诵记忆的课程,这样效果不佳;另外一些考生虽然选择了跨专业考研,但因为本科所学专业课占用时间太多而没有安排足够的考研专业课复习时间,以致在考试时,由于对所考内容掌握不牢而落选。
3、计划题目设置不合理,无针对性
这主要表现在没有针对考研复习中的每个阶段设置侧重点和要求,如在准备的第一阶段就做题,而没有大量做习题、分析历年考研真题的阶段等,这样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会打击考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