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英国有差距吗?
作为长期关注国际形势发展的独立学者,我坚持一个观点:大国博弈中不存在永远的朋友和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的选择。 英国和美国是同盟关系,美国对英政策的基本点来自于1958年中英共同声明,其中第一条就是承认中国主权完整,第二条才是合作与发展。
在1960年代到1970年代欧美对华贸易封锁期间,中英关系虽然也有过波折(比如文革时期)但总体发展平稳。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中美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外交关系,互不承认,而英方仍然坚持与中方往来。
1974年英国与中国签订关于在香港建立特别行政区的通知,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主要国家。1983年英美签署《海洋法》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台湾海峡的主权,同时承认了香港、澳门属于中国。 在1980年代之后中国的和平崛起过程中,来自欧洲的影响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从欧盟的成立,到英国工党政府和中国建交并打开双方贸易大门,再到德国总理访问新疆,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总体趋势:欧美的力量中心逐渐东移,欧洲开始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力量。
可以说没有英国的引领,就不会有中国与西方世界特别是欧洲关系的全面回暖。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无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然而,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英方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美国力阻英法与大陆建立正常关系之时,北京甚至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伦敦必须选择中国还是美国的立场。
当时刚刚结束文革的中国社会风气依然带有极左色彩,国内舆论更是对西方世界充满了批判和唾弃,因此外交部的这一最后通牒显然是在打肿脸充胖子,既不符合实际,也完全没有考虑到中英关系的实际情况。面对中国的横蛮无理,英国人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克制——当然,这或许也是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时代主题所决定的,任何一个有理智的国家都不可能为了一块飞地而与中国这个新兴的强大国家翻脸。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时,中国驻英大使带着一封来自北京的急电等候在与美国总统卡特会见的吉布提总统加斯卡拉面前,这份电报是中国政府对美方的最高警告,声称如果美方继续阻碍中英关系的发展,中国政府将“采取断然措施”,给美国以“颜色看看”;而在不久后的1980年,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身为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高祖惠甚至当着撒切尔夫人面摔烂了事先准备的几份讲话稿。
历史总是出人意料。二十多年后,当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当中英两国都开始意识到需要加强相互协作的时候,当年那个唯我独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却成了一个充满温良恭俭让的文明古国,而作为当年日不落帝国遗产的英国反而显得有点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