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怎么说中国人的?

曹静珏曹静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以前,西方人(主要是英美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就是:中国人是黄种人,蒙古人种,皮肤是黄色的,头发是直的,眼睛是圆的,鼻子和嘴巴都很宽,脸很长很窄....非常粗糙的刻板印象。

《圣经·创世纪》里,上帝造人的时候,第一句就说“Let us make humankind in our image. Let them have dominion over the fish of the sea, and over the birds of the air, and over every living thing that moves on the earth”(创1:26). 这意思是说:我们要让人类像我们一样被创造出来。让他们掌管海洋中的鱼类、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各类野兽。 当时西方人对东方的了解非常有限,他们知道中国的领土广阔,人口众多,文明悠久,但是不知道中国还有孔子老子庄子,也不知道中国有儒道释三家,更不知道宋朝之后的中国文人群体以文弱书生为主。

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人民的交流开始增多。中国人开始进入西欧人的视野。有些中国商人定居在欧洲,还娶了当地女人为妻。但这时西欧对中国人的印象还是没有多大改变。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漂亮朋友》主人公德纳姆是一个法国-中国的混血儿,他的五官样貌还是带有中国人的特征: “他有着黄色的肌肤……黑黑的眉毛下边有一双明亮而严肃的眼睛……” “她的容貌十分俊美,不过那白皙的皮肤上有着一丝淡淡的雀斑;一双秀丽的黑眼睛仿佛能看透你的心灵……” 西欧作家笔下的中国人依旧是模糊的形象——亚洲人种的混血儿或者东方女子与西方男子的杂交后代。

直到十八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英国人才慢慢开始对中国人有了现代的民族和国家观念的认识。他们认识到中国是独立的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中国人也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一样,是伟大民族的一部分。

这时候,中国也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一大批留学生出国深造。他们在英国和美国的学习和生活,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留给您古老的刻板印象。

比如梁启超就曾在日本留学时,受到了美国人和西方人的喜爱。因为他形象帅气,谈吐幽默风趣,且善于打乒乓球,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国时期,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许多中国文化名人或是去欧洲留学,或者是去美国讲学,他们的存在改变了西方人心目中关于中国人的样子。

林语堂先生就在欧美华人圈里很有名气,他在美国写的许多文章都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一句很刻薄的话讽刺鲁迅,说他是“中国最有名的作家,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林语堂听说了这句话后,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写文章怼了回去,让尼克松无话可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