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两剑桥的论战?

祁琴儿祁琴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 这次辩论是MIT博士生的期末考试,因此考试的形式比较正式,时间两个小时,每方五十分钟陈词加二十分钟的问答。(注意:不是presentation!)

2. 这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辩题。两个演讲者并没有被赋予正反方的角色,而是被要求各抒己见,因此从形式上其实更像是两个主持人就同一个话题进行的探讨。之所以会出现一正一反的两个立场,是因为这两个观点本身在哲学上是对立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辩论是有正反方的。

3. 这个题目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给出答案“是”或“否”的题目。讨论这个问题需要一种特定的哲学思维方式——怀疑主义。只有通过怀疑才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题的不断解决来推进认识。因此任何一个认真的哲学家都会认同这种观点:我知道我什么时候错了。正是因为对知识的不可靠性的认可,才会促使我们去追寻真理,并在追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对真理的认知。

4. 张立伟教授并不认为陆本维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他在回答问题时多次否认了陆本维兹的观点。张教授的质疑主要包括:第一,你是否真的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第二,你理解的亚里士多德如何分配的知识类型是否有误;第三,你对于康德的批判是否到位。可见张教授本人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哲学家,他并没有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嘲笑对手,相反,从他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两位古人的尊重(他在介绍每一个论点时会先说一下其来源处,在评论对方时也会首先肯定对方的正确之处)。

5. 刘擎教授虽然认同陆本维兹的大部分观点,但并不完全赞同。刘擎教授承认自己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者相信认知可以通过逻辑而得到),因此他从理性的视角给出了自己的论证。同时刘擎教授也承认了自己观点的非历史性质,并以此为由让张教授评价自己的观点。可见两位教授都是理性平和之人,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意见十分坚定,也对他人的意见非常尊重。

6. 这个争论本身没有胜负之分,因为双方都认同一件事:我们对真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任何正确的知识都不可能以排他性的方式获得。所以争论的结果既无法证明陆本维兹完全正确,也无法证明刘擎教授完全正确。两个人各抒己见,交流见解,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