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究生做啥项目?

房夕儿房夕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去年9月份,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一场“金融专业研究生实践项目”的成果展示暨优秀作品发布会。人大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周权是项目的参与者和主要编写者,他将这个项目为“高寒缺氧金融脑”,并对此作了举例说明。“当你在大冬天想买个空调,却受冻挨冻,于是心情变得懊恼,这个过程中,客观因素影响了自己的主观决定。我们把这个称之为高寒缺氧金融脑。”根据人大的官方介绍,金融专业研究生实践项目为期半年,面向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财政与金融学院、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物流学院和深圳项目等的研究生。该项目旨在为青年学生了解现实金融经济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其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这样的项目应该多发起一些,让学生真正走到实践中。”很多看过该项目展示的人这样评价。然而,就学术研究而言,这种将财经金融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做法是否规范,能否推广还不得而知。就人大的“金融专业研究生实践项目”而言,它更像是一种探索实践,没有硬性要求,也没有具体成果打分标准等,没有形成系统或者正规的项目。

在现在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各种实践项目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名校的专业都设有类似的实践项目或者相关专业方向,但是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实践机会上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相应的实践基地,同时也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加之缺乏像高校制定的统一教材等,使得很多学生的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有些高校只是将学生简单的分组,最后弄个报告会,交份总结就万事大吉,至于学生是否真正走进社会,在社会上干什么,学校并不清楚。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主任沈京卫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社会实践应是学术实践,即有导师指导的理论研究。如果是简单劳动,大学生自己就可以处理,没必要参加社会实践。这样的观点遭到一些质疑。有学者认为,任何学术研究都应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对自身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就现实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仍然是打酱油的多,真正对现实生活发挥指导作用的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