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预科生在哪上?
按照此前的消息,浙大学预科部的学生将安排在浙大西溪校区和紫金港校区的空中教学楼上课,而新大一新生将集中在玉泉校区。
1999年8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浙江大学正式开始举办高级研修班,培训对象主要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著名中学的校长和骨干教师,以及部分企业高管。
2000年初,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浙大举办“计算机人才培养任务试验班”(简称“3+2”试点班)。2000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浙大开始举办“理科试验班”,简称“5+1”试点班。2001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浙大开始举办“艺术与设计训练中心精英班”(简称艺术班)。2004年9月,在浙大开始举办工商管理国际班。这所有别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企业、研究所多方协同,面向学生积极开展科技、设计与创业教育,努力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浙大预科班的学生,即为上述相关国家试点班的试点学生。
“竺可桢学院”的前身为“浙江大学图灵班”,成立于2002年。“图灵”的名字来源于传奇计算机科学家、黑客、人工智能先驱、IT巨头——阿尔伯特·莫里斯·图灵。图灵是曼彻斯特大学学生,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1936年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并设计了一种模拟人类思维过程的计算机程序“柯以斯基”,使之能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字计算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图灵在英联邦部队任职,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为保卫英国战斗。他首次在数学领域提出计算概念,并把这种计算机技术称为“可计算性”(这个术语成为电脑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1951年因破解密码被投入监狱,受迫害致死。
“学院”名称来源于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第一任校长竺可桢先生。“学院” 以“求是创新、厚德致远”为院训,以“育人为本,注重实践,追求卓越,创造创新”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创新能力、完美个性、健康体魄的可持续发展创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2004年,首次完成全国首家生物技术创新学院示范班的建设;2006年,首家通过国家教育部评估;2008年,成立上海基地;2009年,首家进入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2010年5月,“图灵”正式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中分离,成为独立建制、独立发展的学校二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