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几个驻英使馆?
三个,一个设在伦敦,负责英国及爱尔兰事务;一个设在贝尔法斯特,负责北爱地区;还有一个设在曼彻斯特,但它的职责有些特殊——专管领事官司! 为什么要在曼城设一个领馆? 这跟中英两国的历史渊源有关 。自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后,清廷便逐步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四个通商口岸,而曼彻斯特正是当时英国在宁波贸易的驻埠公司所在地。
随着英国人不断增开沿海各通商口岸,英国在华利益拓展至长江中上游乃至西北地区,与之相对应,英国驻华使领馆也设立了南京与汉口两个领事馆(后增开重庆领事机构)。 但无论是数量还是体量都与英帝在全球其他殖民地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作为“日不落帝国”的核心,不列颠统治下的“伟大”英格兰才是大英帝国的中心,也是其外交使团的总部所在。所以,每当提到英国的海外领事机构,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伦敦那座大名鼎鼎的大本钟。
但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前,两亿多中国人就开始接触英国人了。 只不过这些“天朝上国”子民接触的并非不列颠人,而是属于英国东印度的孟加拉国人——他们受命于本国政府,前往东南亚以及中国从事贸易和鸦片经营活动并招募劳工。
1820年至1840年间,共有65艘印度籍船只抵达宁波和广州进行贸易,而由加尔各答直航中国的船舶就有21艘之多。到鸦片战争时,已经有大量印度人定居中国,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成为英国在中国的第一代侨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代的印度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纯粹是为英国东方贸易服务的殖民者,许多印度人开始在中国内地经商或从事手工业,并逐渐和中国本地人融合。 比如,在广州城北约十二公里处有一个名叫“洛溪”的地方,因古运河支流洛溪河贯穿其中而得名,该地名至今仍被写做Luo Xi。
据传,公元17世纪中叶这里曾居住着一位姓王的印度人,此人原是加尔各答著名富豪,因从事鸦片和丝绸贸易发了大财。除王宅外,他的住宅区还设有印度寺庙、教堂和学校,形成一个独立的“洋人居留地”。
尽管到了晚清时期英国人已在广州建立办事处,并委派官员驻扎北京,以替代原本设在天津的常设使团,但各国领事馆林立的景象还是在广州率先出现。 因为这座古城向来有“华南大门”之称,又是最早对西方开放的海上门户之一。而且,由于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加上明末清初战乱的影响,广州城内古迹稀少,便于建馆。 所以,从1843年起,即有英美法德俄等国在广州设立领事馆。据统计,仅美国一国有领馆、代理领事馆和美国公民居留证办公室等至少5个驻外机构,而当时的日本只设一个总领馆而已。